照明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
室外自然光可以分为室外直射光和室外散射光两类。室外直射光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明显的光影,景物有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投影,不同方向的光线,可形成物体的不同的明暗配置及形态表现。室外散射光没有明显的方向,没有光影,照明均匀,没有明确的受光面、阴影面、投影,物体层次细腻,但影调平淡,立体感差,色彩表现上,有平涂效果,画面柔和、细腻,多依赖景物自身的条件。
一、对自然光进行选择。
不是所有自然光照明效果都符合创作要求。创作主题对场景、环境、照明及光线条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具体要求,需要对自然界光线的照明以及天气条件进行选择。选择合适的光线照明条件,是主题表达、气氛再现、意境生发的关键。
要选择可以烘托气氛的光线效果。这是利用光线的特殊效果,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对观众心理产生特殊情感的感染。例如日出和日落时的特殊光效,它不但可以形成独特的造型--剪影、半剪影、暖色调的影调结构等,还可以使人感到一种色彩美、光效美,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渲染气氛,唤起人们的情感,这些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作品艺术美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美的审美情感。
要选择真实的自然光造型效果。光线造型处理的真实性是摄影用光的生命力和美的原则。室外自然光中,许多光线效果都是摄影的表现对象之一,如朝霞、晚霞、日出、日落、雨、雾、顺光、侧光、侧逆光等等。每一种光线都有它的造型效果和审美价值。我们要根据创作要求,在纷繁复杂的自然光中进行选择,使画面上的光线造型富有较完美的、有意义的造型效果和审美情趣。
照明设计中要选择有利于景物造型的光线效果。如有的需要用顺光进行造型,有时需用侧光或侧逆光进行造型的,总之,要利用光线来刻画景物的外形美。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光线等所创造的气氛、基调来烘托、渲染景物在一定情境中的情绪和情感,使光线成为创造景物艺术形象的有效的手段。
对光线的选择主要体现在光线的照度、光线的色温、光线的方向、光线的性质四个方面。
太阳光在经过大气层时,其中一部分光线被吸收,一部分光线被反射,一部分光线投射到地球表面。所以,投射到地球表面的阳光,受到大气层的成分的影响,即自然光的照度、色温受到大气层的密度、厚度和浑浊度的影响。大气浑浊度大,自然光的照度就低,光的色温有些偏高,如浑浊度过大,较大影响太阳光的投射性质,则光的色温会偏高些,但在黄昏、早晨,由于光中含有长波光成分很多,色温又偏低,故此时刻大气的浑浊度对光的色温影响就很小。大气浑浊度小,太阳光的照度就大,色温正常。大气层的厚度对太阳光的照度也有影响。我们把自然光投射到地球表面的情况分成三个方面:平射时期、斜射时期和顶射时期。平射时期太阳光通过的大气层比较厚,阳光被反射和遮挡也比较多,所以,照度就小些。另外,这一时期,阳光中的短波长光被吸收、散射的也比较多,而长波光被吸收或散射的较少,所以此时投射到地球表面的阳光含有较多的长波光,而色温低。太阳光在斜射时期,太阳光透射空气层的距离要比平射时期小得多,所以照度高。另外则是太阳光中各种波长的光比较均衡,所以它呈白光性质,色温正常。大气层厚度大,太阳光的照度小,色温偏低。大气层厚度小,太阳光的照顾就大,色温趋向正常。大气层的密度对太阳光的照度和色温也有影响。大气层中云、雾层越厚,密度就大,太阳光的照度就偏低,而色温偏高。大气层中云、雾层越薄,照度偏大,色温趋向正常。大气层中晴空万里,照度最高,色温正常。
太阳光的投射方向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光线的投射角度是由低(日出)到最高(正午)又到低(日落)不断地变化着的。随着阳光投射角度的变化,一方面决定了光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改变着被照明的景物的亮度范围、明暗反差和气氛,而这些变化和摄影创作有着密切关系。
太阳光的角度变化,改变着天空与地面亮度关系。如果将地面当作水平线,随着太阳光的投射角度由平射、斜射和顶射再到斜射、平射的变化,不断地改变着天空与地面景物的亮度关系。平射时期(日出、日落),由于太阳光的投射方向与地平线几乎平行,所以地平线受光量较少,显得较暗,而天空则显得亮,所以天空和地面的亮度间距很大,在逆光、侧逆光的情况下,亮度间距更大。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亮度关系,它有着丰富的造型特色。摄影师面对这种情况,要选择画面造型特色,集中强调最主要的东西,而简化不需强调的东西,从而构成这一时间的独有的造型效果。由于亮暗间距大,给曝光控制也会带来一定的困难。曝光除了使画面获得正常的曝光量之外,还要根据画面气氛及创作意图的要求,灵活控制曝光,以获得理想的画面效果。
斜射时期太阳光对地面的投射强度增加,这时天空亮度和地面亮度间距缩小,景物的大部分亮度为感光材料的宽容度所容纳。这是能获得理想的影调、色调结构关系的光线。
顶射时期几乎处在垂直照明的情况之下,地面亮度和天空亮度之间的亮度间距就比较小。
太阳光投射角度的变化,改变着景物的明暗反差。平射时期太阳光比较弱,照度偏小,所以景物的明暗反差就显得柔软。斜射时期太阳光的照度大,景物被阳光照明后,就会形成明确的明暗反差关系。顶射时期太阳光照度更大些,景物在阳光下显示的明暗反差就更强烈,即反差大。
自然光的投射角度改变着景物水平面和垂直面的亮度。平射时期,景物垂直面的亮度比水平面的亮度要高。随着太阳光投射角度的变化,到斜射时期,景物垂直面和水平面的亮度就比较接近。而到顶射时期,景物的水平面的亮度往往会高于垂直面的亮度。
光线的投射角度改变着景物的色调和影调。不同的太阳光的投射方向,有着不同的造型效果,自然也有着不同的色调和影调。平射时期,太阳光的色温偏低,被照明的景物都会在偏暖色的阳光下显得带有浅浅的暖色。另外,阳光的照度也显得比较低,景物的反差小,影调、色调显得柔和。斜射时期的太阳光是白色,它的色温也正常。所以在白光照明下的景物,能较好表现景物表面的固有色。另外,斜射时期景物的明暗反差适中。所以在这一时期能较好地表现景物的色调和影调。顶射时期太阳光的照度最大,景物反差强,影调显得硬。阳光的光谱成份基本上是白光,但色温略偏高。这一时期景物的影调和色彩的重要特点是明暗反差大、调子硬。日出前和日落后景物在天空的散射光照明之下,在太阳升或降的方向上,天空呈现暖色,但其它地方的天空呈各种不同的蓝紫色。景物的色调偏暗,景物表面色的特征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在阴影中,影响更大。景物亮度与天空亮度的间距比较大,而景物自身的明暗亮度间距却比较小。这是一个明暗亮度关系比较复杂的光线照射时间,而且维持这一形态的光线效果时间又比较短暂。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落后天越来越暗,景物的一部分外形特征逐渐消失。日出前天越来越亮,景物的外形特征逐渐显现。
由于太阳光的投射角度的变化以及天体和气象运动的变化,在自然光中形成多种多样的光线效果,随之也给摄影光线处理带来丰富多彩的造型变化。太阳直射光直接照明景物,形成明暗的造型效果。太阳光构成主光,起到了塑型的作用。因此,它是外景光线处理的最主要光线。晴天天空光是散射光,它照明着景物的阴影部分,成为辅助光,这对形成景物的立体感、纵深感、质感以及强调层次都有重大的作用。太阳光投射到景物表面,景物表面反射太阳光,成为反射光。反射光的强弱将影响景物的色泽及亮度 。
二、弥补自然光照明的不足
室外自然光照明在一个相对的时间范畴内,光源所给予场景和物体的点和面、近处与远处的照明亮度基本一致,而且面积很大,范围很广,照度很高。这种统一性对于室外自然光照明来讲,有利有弊,利在光源的普遍照射能较全面地反应场景以及物体的特征、外貌,同时能够满足摄录技术对光线亮度的要求;弊在"一视同仁",不能重点突出主要场景以及主要对象,景物在主题表达上具有同等地位。室外自然光照明这种面上照明有余,局部重点照明不足的特点,使得许多场景和镜头需要人为地进行修整与处理。其主要表现为:局部需要突出和强调的东西却被置在阴影部位;背景太暗而失去层次;需要表现的线条不明显;前景过亮而失去透视。这些都需要适当的照明处理来弥补。
三、人为调整室外自然光的反差
在自然光的直射照明中,自然界的高反差现象非常常见。很多情况下,感光材料不能正确记录其亮暗层次,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需要进行人为的修饰与调整,加强其暗部照明亮度。在物体表面即自然光反差小时,又需进行人为的调整来提高一部分景物的亮度,加强其亮暗对比。这种反差的合理调整,是室外自然光运用的一项主要任务。
四、对被摄体暗部偏色的校正
偏色常指景物或人物在照明不足或不均匀情况下产生的颜色不正常的现象。在室外自然光照明下的大面积阴影部分和逆光照明下的景物暗部,由于色温高于受光部分,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这就需要加光或进行适当的辅助光照明,从而达到色彩协调,不偏色的目的。除此之外,环境色的影响,如红墙、草地、麦田等也会造成偏色现象,有时照明无法弥补或调整。
五、模拟和再现特殊的光线照明效果。
特殊的光线效果常指湖光的的波动、行驶的车中人物和环境的忽明忽暗、阳光透过树的间隙在地面或人物脸部闪动的光斑、风雨欲来时的雷光闪电等。这些特殊的光线效果,有时同表现的主题和特定的情绪有密切联系。对此,自然光照明往往不能准确、完美的加以再现,这就需要人为地进行调整,进行模拟照明。
相关文章:
1.公共场所灯光设计
2.景观照明艺术浅淡